線上會議介紹
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科技工作者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在臨床救治、疫苗研發、物質保障、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夜以繼日攻關,為疫情防控斗爭提供了科技支撐。
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對全球經濟都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但也讓體外診斷(IVD)技術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關注的研究熱點。目前,核酸檢測仍然是新冠病毒確診的金標準。而核酸試劑檢測結果,給分子診斷領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但就在如此特殊嚴峻的情況下,人們對IVD行業的研發熱情只增不減。陳煥文教授(編委)、牛利教授(編委)、周國華教授、李冰凌研究員齊聚《分析化學》線上論壇,共同研討分子診斷技術、設備及應用趨勢。4位業內知名科學家分享他們在分子診斷技術以及分析儀器裝備的設計方面的研究進展,同時也為這個領域的發展描繪出一幅美好的藍圖。我們希望包括研究人員以及整個學術界在內的所有觀眾朋友們都能從這次網絡研討會中受益。直播地址:
5944
邀請嘉賓個人簡介
陳煥文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973年12月生于江西興國,2001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獲博士學位;2003年至2005年在美國普渡大學Aston質譜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至2008年在瑞士聯邦工學院(ETH)任高級科學家;現為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質譜科學與儀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長期致力于復雜基體樣品直接質譜分析方面的基礎理論、儀器研制及應用研究,發現了復雜基體樣品中目標分子離子化機制,提出了能荷傳遞影響電子云共享機制及離子形成的觀點,構建了理論模型,創新了直接質譜分析方法體系,催生了國際獨創儀器新品種。先后榮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均排名第一),中國分析測試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一),儀器儀表協會“分析儀器突出貢獻獎”、瑞士分析化學杰出貢獻獎、美國國土安全部三等獎等國內外獎勵十余項。在Nature Protocol,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SCI收錄論文200余篇,封面(底)論文19篇,獲國家專利授權54件(其中發明26件),獲軟件著作權5件。新冠疫情爆發后,率領團隊緊急研發的“新冠肺炎呼氣檢測方法及裝備”為江西及全國的疫情防控提供了快速、精準、無創的檢測手段,極大提升了檢測效率,榮獲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牛利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及1995年于吉林大學分別獲得理學學士及碩士學位;1998年于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獲得理學博士學位;其后在芬蘭Åbo Akademi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03年回到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9年籌建現代分析技術工程實驗室,任實驗室主任;2018年初在廣州大學成立現代分析科學技術研究中心(http://caas.gzhu.edu.cn),任中心主任。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 (FRSC);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山東省泰山學者兼職教授;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交叉與合作團隊”負責人;江蘇省雙創計劃人才;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拔尖創新人才;長春市突出貢獻專家;廣州市高層次人才;廣東省化學會分析化學分會副主任。日本北海道大學催化研究中心JSPS訪問教授,吉林大學、臨沂大學兼職教授,芬蘭Åbo Akademi大學docentship、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NIMS訪問教授、丹麥技術大學客座教授。
主要研究工作圍繞界面電化學及材料電化學、電化學傳感及分析儀器化設計等方面。設計
合成了多種新型的基于碳納米、離子液體、金屬納米粒子及導電聚合物為主體的納米結構復合材料,探索了它們在電極的化學修飾及電分析化學傳感器設計等方面的應用,以此為基礎研制開發了多種面向有毒有害氣體、水體離子、食品抗氧化容量等多種分析傳感器件及芯片,并將其與軟件工程及電子工程技術相結合,研制開發了多種新型的分析檢測/監測儀器設備。已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Anal. Chem.等國內外核心刊物發表科研論文270余篇,他人引用11000余次,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0余項,撰寫中英文專著4部。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和邀請報告60余次。
周國華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臨床藥學科主任,南京大學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固定成員)。專業方向:個體化藥物
治療,藥物
基因組學,分子診斷。社會任職:中國藥理學會分析藥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藥理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藥學會藥物
基因組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醫學會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為江蘇省青年科技獎獲得者、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6年獲江蘇省優秀醫學創新團隊獎;2017年獲江蘇省創新爭先獎章。主持國家級科研課題12項,包括國家科技重大專項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其他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華夏醫學科技一等獎1項。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項;獲國家新藥證書4項。
在Nucleic Acids Res, Genome Biol, Angew Chem Int Ed 等國際主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近百篇。主編專著4部,含Springer英文專著1部。
李冰凌研究員,長春應化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2010年在長春應化所董紹俊課題組獲得博士學位;2010-2015年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Andrew Ellington課題組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核酸分子識別與組裝反應的創新設計、表征及分析應用”。在J. Am. Chem. Soc.、Chem. Sci.、Nucleic Acid Res.、Acc. Chem. Rev.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篇。2016年入選國家人才計劃青年項目;2019入選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診斷技術分會第三屆委員會常委。
杜衍(主持人),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杜衍研究員主要從事基于生物大分子的分子識別和信號放大系統在電分析化學和便攜化分析領域的應用研究,并取得一些原創性成果:利用蛋白質工程技術創新性設計高效具有信號傳導功能的蛋白質,首次將其作為信號探針,并結合核酸分子工程技術,實現商品化血糖儀以及驗孕試紙對多種病原體基因(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皮膚癌致病BRAF基因等)的普適性超靈敏超特異性識別。至今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Biomaterials和Analytical Chemistry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44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28篇);累計SCI引用次數2500余次;單篇最高引用226次;H因子27。另發表國際專著1章,申請專利2項,授權1項。曾獲中國科學院BHPB獎學金?,F任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生物診斷技術分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正在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一項、面上項目一項、吉林省人才開發基金一項、吉林省國際合作項目一項。
組織單位簡介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聯合編輯部承擔《分析化學》《應用化學》《化學通訊》3種學術期刊的編輯出版工作?!斗治龌瘜W》創刊于1972年,是SCI、EI收錄的中文科技期刊;《應用化學》創刊于1983年,被中信所、北大核心期刊目錄收錄;《化學通訊》是中國化學會會員刊物,創刊于1932年,2007年由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主辦,面向會員發行的內部會刊。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2001年7月經國家科技部批準由原已建立十余年的中國科學院電分析化學開放實驗室建設而成的,它的總體目標是要使實驗室成為我國分析化學的重要研究基地,不斷提升我國分析化學的國際地位。實驗室的研究方向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出學科交叉、融合與滲透。通過長期、深厚的學術研究積累,促進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瞄準以上總體目標,把電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成為具有一流科研隊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國家分析化學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