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次!這類耗材降價超90%:強生、邁瑞、威高…
[db:作者] - 2020-11-27
一、17200降到2643
近日,淄博市醫保局發布《淄博-青島-東營-煙臺-威海-濱州-德州七市采購聯盟關于部分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現場議價中選結果的公示(四)》,正式公布七市采購聯盟部分醫用耗材帶量采購中選企業。
本次中標械企包括強生、史賽克、威高、武漢邁瑞、微創醫療、大博醫療、費森尤斯等國內外知名械企。
本次帶量采購產品包括93家企業骨科創傷10大類產品和血液透析8大類產品,將覆蓋七市所有開展骨科創傷和血液透析業務的二級及以上600余家醫療機構。
根據齊魯晚報消息,其中骨科創傷類產品平均降幅67.3%,其中單個產品最大降幅達94%;血液透析類產品平均降幅35.2%,單個產品最大降幅66%。
在談判現場,一位企業代表最開始報價17200元,為了七市聯盟的市場,最終報價2643元。
除了價格降幅明顯,本次帶量采購更值得注意的是,因骨科創傷類高值耗材為骨科植入耗材類的第一大細分類別,涉及廠商較多,品規繁多,目前尚未有省份或是市級聯盟進行集中帶量采購。
這次由淄博市牽頭發起的七市聯盟采購是全國第一次聯盟采購體,規模大,在業內堪稱省級帶量采購,產品包括普通接骨板、鎖定接骨板、髓內釘系統。
冠脈支架全國帶量采購中標結果公布后,業內一直有聲音猜測,第二輪全國帶量采購的會不會是骨科耗材?
西南證券研報曾分析,耗材帶量采購品種重點關注以下5類特征:
1、單品采購較大,控費需求比較迫切的品種。
2、國產有所突破的品種。國產產品少、國化率很低的品種由于議價權基本由海外企業把持,比較難以推行耗材帶量采購,即便執行帶量采購,國產企業也缺乏做夠的產品進行進口替代。
3、臨床使用成熟的品種。部分器械處于臨床拓展階段,使用量較小,有能力開展相關手術的醫生不多,比較難以開展耗材帶量采購。
4、組套簡單,分類清晰的品種。比如人工晶體基本單獨存在,較少和其他器械形成組套銷售,而且通過 10 種功能分類基本能夠順利將市場所有人工晶體分組。
5、無配套設備、醫院切換較為容易的耗材。
對于上述5個特征,相較之下前三個特征似乎更為重要一些。
近期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楊偉憲分析,用量大、價格高、市場競爭和臨床使用都比較成熟,是選擇冠脈支架進行帶量采購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本次擬中選的10個產品多數已使用5年以上,部分使用時長超過10年,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經過臨床驗證;另一方面,從臨床角度,沒有在這些產品之間看到顯著性差異,都能滿足臨床需求,目前很多國產冠脈支架性能,從某些指標上比進口支架還要優秀。
信達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楊松也曾表示,因為耗材目前尚無質量一致性評價,因此選擇采購標準化程度較高的冠脈支架類耗材,保證基礎質量,確保后期執行。支架品類的臨床使用量相對較大,標準化程度相對較高,因此進入選擇范疇。
三、創傷類耗材:市場規模大,國產替代程度高
骨科植入物是骨科器械中最重要的門類,按照部位不同又可以分為創傷植入類、脊柱植入類、關節植入類和其他類。
創傷類產品主要是提供可將各類骨折損傷進行復位、固定并維持其穩定的接骨板,接骨螺釘及外固定支架等,以期在不太長的時間段內促進骨折部位愈合。
從控費需求角度來講,骨科耗材似乎也是控費的重要品類。
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中國
醫療器械藍皮書2019版》數據,2018年我國創傷植入市場規模為75億元,2016年到2018年的市場規模增長率分別為13.73%、13.79%和13.64%。若按照13%的增速,估算2020年創傷植入市場約96億元。
市場規模達150億元的冠脈支架是全國帶量采購首選,創傷植入耗材接近100億元的市場規模同樣不容小覷。
此外,在骨科植入領域中,創傷植入也是國產企業唯一有優勢的領域。
根據《中國
醫療器械藍皮書 2019 版》數據,2018 年創傷植入類國產企業占據67.85%市場份額,對比之下,脊柱植入類的這一數據是39.11%。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分析,創傷一直以來都是國內骨科第一大領域,由于創傷類產品的技術門檻在骨科中相對較低,也導致國內創傷生產廠家較多,行業集中度較低。
2019年市場前五家份額合計僅有40%強生14.2%,史賽克8.2%,大博醫療7.8%,美敦力5.2%,威高4.7%。
另外從產品質量角度來看,部分國產品種的技術也較為成熟,如根據眾成醫械研究院分析,國內鎳鈦合金創傷類產品已相當成熟,進口品牌已退出國內市場,國內競爭激烈生產企業有5家。
因此,從市場規模和國產突破角度來看,創傷植入耗材似乎同樣適合全國帶量采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國內廠商較多,市場較為分散,具體品種規格較為繁雜,可能會成為全國帶量采購的難題。(來源:賽柏藍器械)